您所在的位置: 首页 > 中国新科技 > 业务 > > 内容页

歼灭辽军,生擒萧太后,收服燕云十六州,杨延昭的战略能成功吗?|最新消息

新闻来源:中华网热点新闻 更新时间:2023-04-04 18:06:24

宋朝能不能算一个朝代,实在是一个大问题:如果宋朝算朝代,那么后汉三国时期,岂不是也要出现魏朝、吴朝、汉(蜀、季汉)朝?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宋朝当时的环境,还真跟后汉三国时期差不多,先有辽后有西夏金元,宋朝从来就没有实现过大一统。

我们翻阅史书就会发现,实现大一统的机会并不是没有出现过,只是被宋真宗赵恒错过了。赵恒的继任者宋仁宗赵祯,多年后还十分懊恼:如果先帝听了杨延昭的建议,我还用每年赔钱吗?

景德元年,宋朝收复燕云十六州并一统山河的时机出现了

杨延昭当年把握住时机,提出了一个战略计划:歼灭深入北宋的辽军主力,生擒辽军主心骨萧太后,一鼓作气收服燕云十六州,进而一统河山。

杨延昭提出战略规划的时间,是公元11104年,也就是宋真宗景德元年。这时候为了争夺燕云十六州,宋辽之间已经进行了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,两国都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。

宋真宗景德元年,决定两国命运的转机终于出现了:执掌辽国大权的摄政太后萧绰(即萧太后、萧燕燕)耶律文殊奴(即辽圣宗耶律隆绪)长驱直入,在澶州城下遇到御驾亲征的宋真宗赵桓。宋军充分发挥军事科技优势,一箭狙杀了辽军主将兰陵郡王萧挞凛(也写做肖达兰、肖挞凛、萧达凛、达览,咱们按照《元史·列传第十五》的记载,称之为萧挞凛)。

按照当时的战争态势,宋军已经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,辽兵却成了强弩之末,只要宋军咬牙坚持十天半月,辽兵就会不战自溃,宋军追亡逐北,自然可以大获全胜。

综合《宋史》《辽史》的记载,我们就会发现,当时是辽国已经完全失去了战斗意志并主动求和,而外强中干的宋真宗也不顾宰相寇准和都巡检使(即人称的边帅)杨延昭的坚决反对,跟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。

澶渊之盟如何签订,其后世影响如何,不是本文重点讨论的问题。咱们今天要聊的,是杨延昭战略规划成功的可能性,所以接下来咱们还是看看当时的双方态势。

澶州城上城下,宋辽两国执政者终于见面了

公元1004年,萧太后动员三十多万大军,兵分领路分进合击,准备一举灭掉"蛮宋(契丹以正统自居,称宋为南蛮)":西路军为偏师,兵力五万左右,从晋西北出发,经偏关(也叫偏头关,在山西省忻州市)、神池(今忻州市神池县)进攻岢岚(今忻州市岢岚县);东路军为南侵主力,兵力超过二十五万,由萧太后和耶律文殊奴亲自率领,由后来被狙杀的萧挞凛为行军元帅。

宋朝一方主场作战,同样也是御驾亲征,只不过宋真宗赵恒御驾亲征有点不情不愿,是被宰相寇准生拉硬拽去的。

赵家皇帝讨厌战争,能花钱摆平的事儿就绝不动刀子,即使别人的钢刀已经架在自己的脖子上了,也是能缩头时且缩头。

但是辽国这次狮子大开口,想一口吞掉整个河北地区--这个河北可不是咱们今天的河北省,而是黄河以北的疆土。

稍微有点急眼的宋真宗赵恒,在主战宰相寇准的力谏之下,半推半就地来到澶州,要看看萧太后的嘴到底有多大。

寇准之所以极力主战并能"说服"皇帝陛下亲征,也是有足够的底气的。这位文官宰相,得到了军方的支持,其中他最得力的盟友,就是被称为"杨六郎"的杨家军第二代统帅、杨业的长子杨延昭。

我们常看的杨家将电视剧,有些地方靠谱,有些地方不靠谱:杨延昭跟宰相寇准关系密切,但他不是杨家老六,"六郎"之名是契丹人叫出来的,他们把杨延昭当成了北斗七星中主镇幽燕的第六星。

杨延昭不但是第二代杨家将的大哥,而且年纪比寇准还大:寇准生于公元961年,杨延昭生于公元958年,寇准在巴东、成安当知县的时候,杨延昭已经在边疆攒人头立功而建牙开府,成了赫赫有名的边帅:"延昭本名延朗,太平兴国(宋太宗赵光义年号)中,补供奉官。以崇仪副使出知景州。时江、淮凶歉,命为江、淮南都巡检使。改崇仪使、知定远军,徙保州缘边都巡检使,就加如京使。"

虽然资历比寇准深,但是杨延昭对寇准十分尊敬,执行寇准的战略部署也丝毫不打折扣,在保州城之战中重挫辽军偏师,"斩偏将以下数千人"。

寇准运筹帷幄,杨延昭大杀四方

宋军首战告捷,寇准星夜驰檄杨延昭,命令他转守为攻,把战火烧到辽军后方去。杨延昭、张凝、魏能、田敏、石普、折惟昌率领精干骑兵(宋朝不是没有骑兵)出石门、镇州,在偏关再次击败辽国西路军,斩获首级万余。

宋朝立国没多久就开始挨揍,挨顿揍,花点钱,消停几天,然后接着挨揍。辽、西夏、金、元等周边诸国,整天没事就是吃饭睡觉打豆豆。宋朝就是那个倒霉的豆豆:大打多给,小打少给,不打不给,为了岁币,不打白不打。

于是我们很悲哀地发现:花钱是买不来安宁的,辽金一开始是只要宋朝的钱,后来却都想要宋朝的命。

宋朝输送的岁币,都变成了敌人的刀枪,穷己资敌,隳军实而长寇仇,即使宋朝不亡于岁币,也跟岁币有绝大关系:打得一拳开,免得百拳来,被人打你一拳你就给点钱财,那岂不是等于宣布"欢迎来打"?

这些问题可能在短期内不会有答案,我们也只能暂且搁置不提,这里要提请读者诸君评判的,是如果宋真宗采纳了杨延昭的灭辽方略,能否毕其功于一役,能否改变宋朝被围殴百年的被动局面?

参考史料:《宋史》《辽史》《宋朝事实》《宋会要》《元丰类稿》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《后山谈丛》《天下郡国利病书》等

经过杨延昭与折惟昌的两次打击,辽国西路军余部失去战斗力,撤回辽境。杨延昭等人乘胜追击,越过易水和白沟河,直捣宛平、房山,兵锋直指幽州城,迫使幽燕地区辽兵不敢南下驰援。

在寇准与杨延昭通力合作下,萧太后与耶律文殊奴的东路军成了侧翼无掩护、后方无支援的孤军,胜利的天平开始向宋军倾斜。

辽国东路军陷入困境,寇准和杨延昭还要再烧一把火:杨延昭、石普等人迅速回师,"尾缀辽军,歼其游骑,分其兵势。"

除了不断袭扰,寇准还下令战区百姓坚壁清野:"州县坚壁,乡村入保,金帛自随,谷不可徙,随在痤藏。"

除了坚壁清野,宋朝百姓还组建了号称"强壮"的义军,他们分成小股游击队,不断袭扰南下的辽军,致使萧太后与耶律文殊奴"一夜数惊"。

疲惫不堪的辽军进攻河间府,一连十天久攻不克,守将李延渥出城偷袭,一战斩杀辽军三万。此后辽军处处碰壁:再战冀州,被守将王屿击退,转战洺州、贝州,又败于孙全照、王德钧、周莹之手。

这样一路磕磕绊绊走来,于景德元年十一月廿五日到达澶州城下的辽军,已经"气索力竭",成了强弩之末。

就是在这种情况下,寇准才敢于让宋真宗赶赴前线,其实这也是让赵恒来摘桃子,只要赵恒摘桃子尝到甜头,那么收复燕云十六州乃至一统山河,也就有了可能:皇帝想打敢打,边将也就没有了后顾之忧,以宋朝天下第一的经济实力和有代差性优势的军事科技,平定天下并非难事,宋朝缺的就是皇帝和朝臣的胆量与信心。

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读者诸君都知道,咱们一笔带过:宋真宗驾临澶州,宋军弩箭狙杀辽国行军主帅萧挞凛,宋军以战胜之势签订了纳贡赔款的澶渊之盟。

澶渊之盟是宋朝赢了面子输了里子:宋辽结为兄弟之邦,辽圣宗耶律文殊奴称宋真宗赵恒为大哥,但是赵大哥每年要给耶律小弟银十万两、绢二十万匹。

寇准虽然是主战派,但是他也要考虑到皇帝和朝中大佬的厌战情绪,所以宋真宗期望以一百万摆平的事情,被曹利用花三十万就办成了,他也不好再说什么:"挞览(即萧挞凛)死,乃密奉书请盟。准不从,而使者来请益坚,帝将许之。准欲邀使称臣,且献幽州地。帝厌兵,欲羁縻不绝而已。有谮准幸兵以自取重者,准不得已,许之。"

皇帝拉松套,寇准不能硬刚,而杨延昭则十分愤懑,他马上给宋真宗赵恒上书提出了围歼入侵辽军的方略:"契丹顿澶渊,去北境千里,人马俱乏,虽众易败,凡有剽掠,率在马上。愿饬诸军,扼其要路,众可歼焉,即幽、易数州,可袭而取。"

杨延昭的战略方案报上去如泥牛入海(奏入,不报),他得到的是新的命令:"勿追契丹,勿伤北朝人骑。"

杨延昭当时鼻子都气歪了:"我的方案你们置之不理,你们的命令我也假装看不见!"

正所谓"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",宋朝前期对武将还不是十分刻薄猜忌,所以杨延昭才敢自作主张"率兵抵辽境,破古城,俘馘甚众。"

我们复盘澶渊之盟前后的战斗,就会发现杨延昭不愧是一代名将,他提出的围歼入境辽军方略,成功的可能性几乎是百分之百。

辽军偏师已经被击溃击退,主力二十五万人一败于梁门、遂城、保州、北平砦,再败于唐河,三败于河间、冀州、贝州、洺州,千里奔袭到澶州,已经折损三分之一,不到二十万疲惫之师了。

宋朝此时主场作战后勤补给充足,兵力已经二倍于辽军:王超、石宝吉麾下有八万定州军;雷有终在石门驻扎着三万并州兵;杨延昭、孙全照、周莹、魏能、张凝、石普、田敏、桑赞八员大将,每人麾下不算步兵,仅骑兵就有一万多;此外在河北战区的各州野战部队和城防军还有二十多万,不算数以百万计的"强壮"义军,仅宋朝正规军就有四十多万。

四十多万以逸待劳主场作战的宋军对战劳师袭远客场作战的辽军,想不赢都难--宋朝建国初期的军队,战斗力是十分强悍的,可不是后来童贯率领的老爷兵。

可惜将相主战,皇帝主和,最后还是让煮熟的鸭子飞了。后世史学家扼腕叹息:"不须增兵,即可歼灭辽军生缚萧后,辽军既歼,其国空虚,趁势而前,不特燕云可复,即临潢亦可探而取之,长城之北将不复有王庭。延昭等人之议,岂但百年粗安之计,直为汉武(帝)唐(太)宗之规。真宗庸主,竟不听采,惜哉!"

萧太后与耶律文殊奴在澶州命悬一线,这一点连辽国人自己也承认。后来辽国得寸进尺,又向宋朝提出了领土要求,负责谈判的富弼对辽兴宗耶律真说:"北朝忘章圣皇帝(宋真宗)之德乎?澶渊之役,苟如诸将言,北兵无得脱者!"

耶律真被富弼说的哑口无言,再也不提让宋朝割地加钱了。

宋仁宗赵祯是个孝子,但是也对老爹放弃大好灭辽时机而痛惜不已,他在派遣知制诰富弼出使辽邦之前,还在埋怨先帝:"当日若听杨延昭诸将之言,何致有今日之事!"

宋亡于岁币,这一观点有多少人赞同?

我们纵观宋朝三百一十九年国祚、大小十八任皇帝,能称得上昏君暴君不是没有,却比汉朝唐朝清朝要少一些。可是宋朝一直活得很憋屈,没有完成大一统不说,君主的地位也不断降低,从皇帝到宋王,从宋王到国主,中间还有两任皇帝当了外国囚徒。

关键词:

Copyright @  2015-2022 中国新科技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 沪ICP备2022005074号-4   联系邮箱:58 55 97 3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