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所在的位置: 首页 > 中国新科技 > 业务 > > 内容页

游迎泽读历史丨纯阳宫内说天尊

新闻来源:迎泽发布 更新时间:2023-05-08 22:25:40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在迎泽区起凤街畔,矗立着一座清幽的道家宫宇,此处原为供奉道教祖师纯阳子吕洞宾而修建,故得名“纯阳宫”。太原纯阳宫与大同纯阳宫、运城永乐宫并称为山西三大纯阳宫。

与其他两座纯阳宫相比,太原纯阳宫有些特别之处,除原本供奉的吕祖吕洞宾塑像外,还有另一位道教祖师的塑像珍藏于宫内五进院落的潜真洞内,它就是与九宫八卦院、涅槃变相碑并列为“纯阳三绝”的唐代常阳天尊像。在2002年国家文物局发布的《首批禁止出国(境)展览文物目录》中,常阳天尊像就以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成为首批禁止出国(境)展览的文物之一。

这尊珍贵的石像雕刻于唐开元七年(公元719年),通高2.56米,像高2.2米,通体由石像、底座、基座三部分组成。像身以汉白玉雕造,底座和基座以青灰色石灰岩制成。常阳天尊像原存于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中陈村景云观内,道观建筑早已毁损,唯有石像保存尚为完好,遂转运于纯阳宫中珍藏。

石像雕刻工艺极高。天尊身着宽大道袍盘坐于长方形石座之上,右手执芭蕉扇和拂尘,左手凭几而放,颇具仙风道骨之韵。其头戴莲花形冠,面相丰颐,细目微眯,长髯垂胸,神态安详。底座正面刻天尊像铭并序计二十二行,两侧及背面线刻弟子道士像和供养人姓氏。底座四周线刻着莲花、忍冬、仙鹤等祥瑞纹样,皆是典型的唐代造像风格。

据道教经典所记载,“常”为永恒之义,而“阳”则为天之元气。这位“常阳天尊”于人们而言其实并不陌生,他就是春秋末年著名的思想家、哲学家、文学家、史学家老子。老子本姓李,名耳,字聃,一字伯阳,或曰谥伯阳。其人以博学闻名,孔子曾专门造访向他请教学问。相传老子昔年曾担任过周朝王室的守藏室史,后辞官西行归隐之时,骑青牛出函谷关,受关令尹喜之请著下五千言《道德经》。其中“道法自然”“无为而治”“上善若水”等思想被道教广为推崇,老子也被道家学派视为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,与庄子并称“老庄”。此后老子还被道教尊为始祖,也就是各种神话传说中大名鼎鼎的“太上老君”。

唐朝时期,李姓为国姓,故唐朝帝王追老子为先祖。武德三年(公元620年),唐高祖李渊诏改山西浮山羊角山为龙角山,并建老子庙。武德七年(公元624年)唐高祖亲至终南山谒拜老子庙,并于武德八年(公元625年)下诏叙三教先后,以道教为首,儒教次之,佛教最后。唐太宗李世民以“老子为帝室先系”的名义下诏扩建老子生地故里太上老君庙。此后的唐高宗李治更是封老子为“太上玄元皇帝”,封老子之母为“先天太后”,封老子之父为“先天太皇”,以示尊敬。在唐开元年间,对老子和道教的崇拜达到了顶峰,唐玄宗李隆基评价老子为“万教之祖,号日玄元,东训尼父,西化金仙”,把老子地位列在孔子和释迦牟尼之上,并三次给老子封爵加号。他还亲自为《道德经》作注解,将其列为科举考试的经典之一。

自唐朝开国之时算起,“内用黄老,外示儒术”已然成为国家政治基石。近300年的国祚里,唐帝王皆以道教为“本朝国教”(或谓“皇室宗教”),并大力推广和尊崇。也正因如此,唐朝时期全国各地兴建道教宫观之风颇为盛行。然而,由于历史原因和千余年的岁月流逝,唐代道教造像流传后世的已经十分罕见,而堪称精品的造像更是少之又少。现存唐代道教造像除了山西太原常阳天尊像,仅剩四川青城山天师洞三皇像、玉女泉摩崖造像等少量唐代道教造像存世,其文物价值不可估量。

常阳天尊石像雕刻于唐朝“开元盛世”时期,其工艺之精良,造型之优美,堪称唐代道教文化的精品代表作。它不仅是研究道教和古代雕塑艺术的珍贵文物,透过这尊塑像,人们还能感受到千年之前的盛世风华。

■  审 核丨元艳芳

■  校 对丨兰 杰  李晓翠

关键词:

Copyright @  2015-2022 中国新科技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 沪ICP备2022005074号-4   联系邮箱:58 55 97 3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