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相关资料图)
中新经纬5月6日电 (马静)6日,在2023清华五道口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举办期间,北大国发院院长、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洋在接受中新经纬采访时提到,要追逐新技术的产生,就不要怕资本市场有一定的泡沫,“当然不是说要有意地去制造泡沫,或者说看到这个泡沫很大,但我们也不管。而是如果一点泡沫都不能容忍的话,创新是很难的。”
北大国发院院长、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洋 来源:2023清华五道口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供图
姚洋认为,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增长的新周期。这可以从两方面理解,一是过去五六年里,新技术不断涌现,而中国在其中占据了先机。目前在AI、新能源、生物技术等领域,中国都稳居第一阵营,甚至是占主导地位。在量子计算、核聚变、光子芯片等未来的技术方面,中国也绝不落后。因此在新一轮技术周期里,中国即使不是领先,也至少处在第一阵营。
二是中国经济自身的周期问题。姚洋认为,改革开放后,中国经济大体是每10年一个周期,20世纪80年代高增长,90年代调整,新世纪头10年又是超高增长,2010年之后再进入调整期,到了2020年又是一个新的增长周期。而且在上一轮调整中,中国已经牢固建立了脱实向虚的概念,硬科技成为企业追求的目标。
谈及中国发展硬科技的优势,姚洋对中新经纬表示主要体现在三点:一是厚积薄发,新中国成立后的前10年就从军事用途开始为技术发展打下深厚基础。二是过去二十多年里,中国的制造能力大幅提升。从总体而言,目前中国的制造能力位于世界第二,相当于美国的40%,虽然差距还很大,但已超越了德国、日本、韩国等国家。第三则是人才储备,每年培养上千万大学生,加之创新人才越来越多。
不过,姚洋坦承,相对而言,中国发展硬科技还差在两个方面。一是法制没跟上,高科技高度依赖法制,在是否信守合同、保护好专利等方面,中国还比较薄弱。二是金融领域比较薄弱,如何发展一个高效的资本市场是中国需要好好考虑的。以实体经济为导向是绝对正确的,不能再靠资本运作,搞出资本帝国,那是沙上建塔。但是也必须明白资本市场有个特点,要让新技术冒出来,就得容忍一定程度的泡沫。比如,三年之后,一大批新能源汽车品牌会慢慢消失。
“技术有泡沫,资本市场就会有泡沫,不能先看事后,再看事前。必须承认泡沫的存在再去投。这是资本市场的特点,或者说至少是VC、创新行业的一大特点。要不认识到这一点,如何跟美国去比拼技术,做出最尖端的创新不太可能。”姚洋如是说。
(更多报道线索,请联系本文作者马静,邮箱:majing@chinanews.com.cn
责任编辑:
Copyright @ 2015-2022 中国新科技版权所有 备案号: 沪ICP备2022005074号-4 联系邮箱:58 55 97 3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