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资料图)
本文来源:科学网、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、学研天地双非学校就注定做分母吗?二本学校就不能逆袭?
今天就用身边的事例告诉你,不论出身如何,坚持成长,一路狂飙是可以的。
故事的主人公李志明博士,中南大学特聘教授、博 / 硕士生导师,德国马普学会钢铁研究所高熵合金研究组 Guest Leader。
本科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大学,硕士毕业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,于 2014 年获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,博士就读期间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联合培养。相关研究成果在 Nature, Nature Communications, Science, Science Advances, Acta Materialia, Advanced Materials, Materials Today, 等学术期刊发表 ( 共 130 余篇 ) ;国内外授权专利 10 余项;在材料学相关国际学术会议上应邀主讲 50 余场学术报告;担任 60 余种学术期刊的审稿人以及 10 余个国际研究资助机构的项目评审人;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、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项目、湖南省湖湘高层次人才聚集工程项目等。
Nature 2022 年度亮点工作,一共有 12 个,包含各个领域,他的研究领域很广,包括合金设计、加工、组织与多功能特性;力学行为、强烈塑性变形;金属氢脆与腐蚀;金属与陶瓷涂层、表面科学与工程。
被 Nature Highlight 的,是这篇改善软磁材料性能的工作。他第一篇 Nature 发表于 2016 年,也是合金方向。志明的狂飙之路
时间倒回十几年前,刚进大学他普通话不太好,后来为了做兼职补贴生活费,普通话硬练得不错了。再后来为了拿奖学金,每个学期的成绩都不错。你无论如何都想象不到,一个大佬开始爆发的原因,简单而朴素:为了赚一个月二三百的生活费。
成功有时是偶然的,但它是从一万个偶然当中,挑那个必然。逆袭的原因可能很随机,但能一路成长的,一定是最努力的那个人。后来,志明考研去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,同样也是双非,但他发了很多文章,还拿了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奖。
再后来去了上海交大读博士,完成一级跳,期间又开始做支线任务,去加大 Davis 做了联合培养。然后去马普所做博后,完成二级跳。
到了马普所后第二年,他发表了第一篇 Nature,以及其它一些高熵合金方向开山级的工作。接着当上了马普的 Group Leader, 这个名头本身就是对学术水平的一种认可。现在,志明在中南大学任系主任。
在马普所时的李志明科研之路,饮水思源
说起李志明与交大的缘分,早在他读博之前就开始了。他博士期间师从单爱党教授,潜心科研,不断探索与知识打交道的乐趣,创新不设限。
提到课题组和导师,李志明说到:单老师气质儒雅、知识渊博、治学严谨而又包容、言传身教,为课题组创造了极好的科研平台并营造了宽松的科研氛围,激发了科研的主观能动性,使我们能够充分发挥个人所长,找准个人研究兴趣。无论是在科研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遇到困难,都会在第一时间得到老师的帮助,作为单老师的学生,能感受到很强的 " 幸福感 "。
除了关心我们的学术进展,单老师也经常和我们促膝长谈,教导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,这些也成为我步入社会的宝贵经验。
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,李志明仅用 3 年半时间就完成了博士学业。国家奖学金、10 余篇 SCI 文章,完全可以证明他的努力和能力,他凭实力成为班级里第一位申请毕业的学生。
得益于在交大打下的坚实基础,2014 年底李志明远赴德国马普所,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,并在第二年发表了人生中第一篇《自然》论文,既是第一作者也是共同通讯作者。不久之后,他又在钢铁研究所里成立了自己主导的研究组。
表面上看,李志明的人生处处充满机遇。但是,他从来不是一个被运气推上来的 " 英雄 "。一点一滴,都源自于自身的积累与奋斗。科研成果要从长期的探索实验中来、也要最终接受实践检验,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。
做科研是简单幸福的快乐事。全身心地投入到 " 提出问题,解决问题,再提出新问题,再解决新问题 " 的探索中,静下心来做些事,把浮在空中的心落地,把漫无边界的梦想照进现实,逐渐揭开未知的神秘面纱的每一步都蕴藏着快乐。然而科研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,必然经历坎坷。要将坎坷看作历练,会感激现在所经历的困难。
Copyright @ 2015-2022 中国新科技版权所有 备案号: 沪ICP备2022005074号-4 联系邮箱:58 55 97 3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