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所在的位置: 首页 > 中国新科技 > 业务 > > 内容页

《久别重逢》:范雨素的故事,七八十年代的回忆 全球最资讯

新闻来源:我不负流年 更新时间:2023-04-18 22:23:01
“我喜欢那个活动的颁奖词——榜样可以别样,不必非要高大尚。你得允许我这样的人存在。”

一位生活在底层遭受他人白眼,受尽委屈依旧不卑微的育儿嫂,却因《我是范雨素》一篇文章。在2017年火遍全网,自此她的名字“范雨素”印在时间划痕上,抹不掉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时光荏苒,她的第一步长篇小说《久别重逢》再现,她只讲述她自己和她的家族,还有那些年的快乐与委屈,然而她的委屈在她的笔下演变成一种不带有悲伤色彩的“幽默”。

初读天马行空,像一本不似“玄幻”的现实故事。这一切从一个梦开始,“海的女儿”为了品尝人间爱情,降落在最具灵气的楚地,出生在70年代的范家,成了范菊人。

这名字是她那当了40年“妇女主任”却大字不识的母亲恩赐的,除了她,家里有老实偏执,没有当成作家的大哥哥;不好好教书育人的小哥哥;因打针打傻只会被一百多个字的大姐姐;还有满腹诗书却甘愿嫁“文盲汉子”的梅花姐姐;外加一位美貌与智慧并存却甘心做“鸭司令”的青青表姐。

她书里的内容能让人感觉到一股悠悠淡淡的伤,却感受不到生活在七八十年代的缺粮少食的穷苦,出现最多描写苦的就是一家人都在啃番薯,她也不例外。

她从小就爱读书,跟着哥哥姐姐泡在书里,读书多的她,在12岁就有了新奇想法,独自一个人在外流浪4个月,给别人做苦力,体味了背井离乡的滋味。

重归故里的她,被大哥哥嫌弃,因为当时的环境因素,人们封闭的思想,不允许一个女孩子出走,出走就等同于洗不干净的“私奔”。

再大点,大约十七八岁,她读的书更多了,会被一百多个哲学家的名字,跑去北京跑去北大见一位哲学教授,跟他讨论她的所学。

20岁她留在北京,不是学习,而是成了北漂,成为农民工中的一员,为了生活而来。

她在这里遇到了爱情,她的描述让人看不出她有多悲伤,反而看到了她的坚强,与遇人不淑。

她的丈夫家暴,后来为了钱丢下她走了,生活还得继续,她开始抱着孩子在外讨生活。

后来遇到一个“文质彬彬”的男子名字叫“金庸原”,在梦幻中她又中计了,她怀孕了,又生了女儿,男子不仅不承认还诈了她一笔钱。

我假装幸福快乐地抱着别人的孩子,只有无人看见的夜晚,我才悄悄的哭泣。

她决定自己一人带着两个女儿生活。为了生存她不得不悉心照料着别人的孩子,把自己的孩子“丢”在家中,因为只有保姆赚的多一些。

她知道知识改变命运,给女儿买了好多书,让她们多读书,她亏欠女儿的太多,大女儿14岁就不上学了,但女儿学了手艺,自食其力不用她操心。

她也喜欢读书,不仅读书,她也喜欢写,写她的故事,写亲情,写朋友,写时间的冷暖。

但她却得了“文明恐惧症”,成了“恐归族”的一员。

贫穷是一把锋利的匕首,直指人心,割断亲情。

年代的痕迹在她的内心抹不掉,她的离婚,带着两个女娃娃,不能回到襄阳老家,骨子里的东西不是一时片刻能改变的,等改变了她已经独自成长起来。

记得书中有一段是在描述她在富人家做保姆,离开时会被检查箱子,雇主看到箱子里的两本书时很诧异,她却不卑不亢的说是自己的书。

她喜欢看书,看杂志,甚至是物理书,她都有在学习,成名后她并没有为此居高,而是继续去找工作,做自己的事,读书写文只是爱好,不是职业。

其实,在读完这本书,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孜孜不倦的学习能力和不卑不亢的生活态度,还有一种骨子里带的母爱,她看着留守儿童心疼不已,因为她体会过那种不能陪伴女儿成长的经历。

“人生是颗菜籽命,落到肥处是棵菜,落到瘦处是根苔。”

带着这本书继续踏上人生旅途。
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关键词:

Copyright @  2015-2022 中国新科技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 沪ICP备2022005074号-4   联系邮箱:58 55 97 3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