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资料图】
今年5月份,我国进口大豆1202万吨,刷新月度进口历史最高纪录,再次引发人们对食用油安全的担忧。当前,我国食用油安全面临油料自给率低和食用油摄入超标并存的问题。对此,应树立合理消费、科学膳食的理念,推动食用油消费从“多吃油、吃亮油”向“少吃油、吃好油”转型,从“过度加工”转向“适度加工”。这既有利于节约食用油,又有利于人们身体健康,可谓一举两得。
开门七件事,柴米油盐酱醋茶。位列第三的食用油是日常生活的必备食品之一。按照品类,食用油分为食用植物油和食用动物油两种。食用植物油油料分为草本油料和木本油料:草本油料主要包括大豆、花生、油菜籽、芝麻、葵花籽等,木本油料主要包括油茶籽、核桃、油橄榄、椰子、元宝枫籽等。动物油脂涵盖食用猪油、牛油、羊油、鸡油、鸭油。在我国消费结构中,食用植物油占据主导地位,食用动物油占比较低,属于小众食用油品种。
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,我国人均食用油消费量大幅增长,从以前的“少油”转向现在的“嗜油”,“多吃油”一度被认为是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。从健康营养角度看,每天食用油摄入过多或过少都不合适。根据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22)》的推荐,成人每人每天食用油摄入量为25克至30克最为合适。按单人日均摄取25克食用油的标准计算,每人每年食用油消费量约9.125千克。有机构估算,2022年我国人均食用油消费量为26.6千克,大大超过科学膳食标准。实际上,消费者每天除了摄入烹饪所用食用油外,还会从每天所吃的粮食、肉、蛋、奶、干果等食物中摄入油脂。
消费者“嗜油”的不良饮食习惯不仅造成食用油浪费,还会引起高血脂、脂肪肝等健康问题。近年来,过量摄取食用油已成为我国糖尿病、高血脂、高血压、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高发的重要诱因。因此,我国在深入实施粮食节约行动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过程中,倡导合理消费,科学膳食,引导消费者少吃油、吃好油、多样化吃油。
健康要加油,饮食要减油。少吃油,事关食用油安全和营养健康安全。作为油料生产和消费大国,我国油料供给不能满足国内有效需求,产需缺口巨大,需要大量进口,对外依存度高达60%以上,食用油安全也存在“卡脖子”风险。为提高油料自给率,我国在生产环节启动实施大豆油料产能提升工程,在多措并举挖掘大豆油料增产潜力的同时,在消费环节少吃油、吃好油,减少油脂油料损失浪费。不过,少吃油不是不吃油或吃油很少,若完全不吃油或吃得非常少,会导致营养缺乏,引发各种疾病。
要少吃油,更要吃好油。以前消费者陷入“食用油越亮越好”的认识误区,油脂加工企业为了迎合市场,过度加工的现象较为突出,造成食用油压榨出油率低、油料油脂资源浪费严重,对人们身体健康不利。这是因为,食用植物油在经过脱胶、脱酸、脱色、脱臭和脱脂等多道工序去除杂质的同时,也会造成维生素E、天然胡萝卜素、叶绿素等微量营养元素大量损失。一般精炼程度越高,微量营养物质损失越多。有关部门根据当前食用油消费需求,修改食用油加工标准,引导企业从“过度加工”向“适度加工”转型。
由俭入奢易,由奢入俭难。改变我国居民“多吃油”的消费习惯非一日之功,需持续用力,久久为功。应构建长效机制,政府部门、消费者和企业共同努力,推动形成“少吃油、吃好油”的良好习惯,缓解资源和生态环境压力,真正实现“降油增绿”。 (作者:刘慧 来源:经济日报)
Copyright @ 2015-2022 中国新科技版权所有 备案号: 沪ICP备2022005074号-4 联系邮箱:58 55 97 3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