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相关资料图)
初次听说龙门石窟,还是在少年时的语文课本上。那时,便对这个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石刻艺术宝库充满了疑惑。困惑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在山崖上开凿石像,又困惑他们是如何开凿出这么巨大的石窟。许多年后,带着年少时的疑问,来到了龙门。
龙门,这个坐落于古城洛阳南郊的地方,自古便是一处风水宝地。妇孺皆知的“鲤鱼跳龙门”的故事,便发生于此。相传,四千多年前,大禹为治理洪水,凿开了龙门。后来的北魏时期崇尚禅法,就选择了此处开凿石窟。于是,龙门石窟的历史便由此开始书写。之后的十多个朝代中,石窟的范围不断扩大,数量也不断增多。尤其在繁荣昌盛的唐朝,龙门石窟也迎来了最为鼎盛的时期。根据相关统计,有一大半的石窟都是在唐朝开凿的。
涓涓而流的伊水将龙门一分为二,东侧名曰香山,西侧名曰龙门山。西山崖壁上,有序地错落着大大小小几十余座石窟,举世闻名的卢舍那大佛就坐落于此。
高约十七多米的大卢舍那佛龛屹立于崖壁的最高处,是整个龙门石窟群中规模最大的窟龛。经由几十米高的石阶向上,终于来到了这座石窟前。慈眉善目的卢舍那大佛端坐于石窟的最中间,慈祥和善而又不失庄严。
大佛的两侧,分别侍立着迦叶、阿难、普贤菩萨、文殊菩萨等。开凿于唐高宗时期的大卢舍那佛龛,至今已有将近一千四百余年的历史。在漫长的岁月中,大卢舍那佛龛历经沧桑,它既历经了自然的风侵雨蚀,又经历了人为的盗凿破坏。望着眼前有所破损的石窟,依稀还能辨认出佛像身上的彩绘。
不经意的抬头间,恰巧撞上了卢舍那大佛的眼眸。透过那双祥和而又睿智眼眸,我看到了千年前的古人们开凿石窟的场景,也看到了石窟建成时雍容大度的模样。
西山石窟不止有卢舍那大佛,还有始凿于北魏时期的宾阳三洞、莲花洞、古阳洞等,更有开凿于盛唐时期的万佛洞、药房洞等。宾阳三洞分为北洞、中洞与南洞,分别雕刻着阿弥陀佛、释迦摩尼像。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是佛教四大名花之一,而西山崖壁上的莲花洞则以洞窟顶那朵巨大的莲花而闻名。正如其名,万佛洞中除了端坐于莲花台上的阿弥陀佛外,洞内墙壁上还雕刻着一万五千座小佛。而东山石窟群中,保存完好的佛龛已经所剩无几。但东山的香山寺,却也值得一去。香山寺于盛唐始建,历史悠久。清乾隆帝巡游龙门香山寺时,曾称赞道“龙门凡十寺,第一数香山”。
当太阳西沉,夜幕笼罩天空时,石窟内的灯光便会缓缓亮起。乌黑的苍穹模糊了天与山的界限,崖壁上的万盏灯火却照亮了石窟里的佛像。隔着波光粼粼的伊水,望着闪着金光的万千石窟,真的被惊艳了好久好久。
Copyright @ 2015-2022 中国新科技版权所有 备案号: 沪ICP备2022005074号-4 联系邮箱:58 55 97 3@qq.com